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hxxy 时间:2015-03-23 点击数: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的工程硕士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培养材料工程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培养的工程硕士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
4.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二、专业领域
根据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材料工程领域范围涉及到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主要包括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合成、加工成型及改性、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表面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领域范围又可概括为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开发与设计、材料特性分析、材料成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附与分离材料
以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为基础,设计、合成各种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并研究其在物质纯化和分离、环境控制、水处理、色谱分离、有机合成和药物分离提纯中的应用。
2.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以芳纶、碳纤维及其增强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为主线,以材料的性能特点、制造技术、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为背景,重点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金属基、陶瓷基和碳基复合材料,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3.环境功能材料
针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绿色工业、农业生产中先进材料与技术等重大问题,立足于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及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以产业化为目的,重点进行具有环境修复、生物相容性等功能的新型材料开发以及污染源控制技术和内源削减技术的研发。
三、学制和培养方式
全日制工程硕士材料工程等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通过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任兼职导师,建立与企业、研究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围绕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校企共同制定中、长期的科研规划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程硕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平台。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四个模块组成,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应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攻读本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12.5学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跨学科毕业生入学后,需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材料工程领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五、培养环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2.专业实践
工程硕士研究生须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间,必须保证累计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包括生产见习、生产实习、管理实习及参与其它各类实践活动等。可在学院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践,也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到用户单位实践。
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践部门的专家)作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研究生一般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总结报告经专业实践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3.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设计)是综合衡量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外来自企业的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联合指导;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管理等。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论文撰写完成后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按学校规定提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六、学位授予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按学校规定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者,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被授予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就业去向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在材料工程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面向企业、研究所等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开发,也可从事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工作。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材料工程领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
| 开课
单位
|
学 位 基 础 课
| A0100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郭同峰副教授
李伟教授
| 马院
|
A01000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1
| 考试
| 范秀英教授
韩升副教授
|
AQYYY003
| 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写)
| 3
| 72
| 1、2
| 考试
| 管廷祥副教授
刘军显副教授
| 大外部
|
A0100006
|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 0.5
| 8
| 1
| 考查
| 专家
| 研究
生处
|
专
业
必
修
课
| B0900003
| 材料结构与性能
| 3
| 54
| 1
| 考试
| 高善民教授
| 大发365体育投注
|
B09qg001
|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 3
| 54
| 1
| 考试
| 刘希光教授
刘刚副教授等
|
B0900010
| 功能材料及应用
| 3
| 54
| 2
| 考试
| 刘军深教授
|
B09qg003
| 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
| 3
| 54
| 2
| 考试
| 孙昌梅教授
|
B09qg004
| 材料成型与加工
| 3
| 54
| 2
| 考试
| 蒙延峰副教授
|
专 业 选 修 课
| D0900199
| 专业英语
| 2
| 36
| 1
| 考查
| 曲荣君教授
| 化
学
与
材
料
科
学
学
院
|
D09qg001
| 复合材料学
| 2
| 36
| 1
| 考查
| 郭磊副教授
|
D09qg002
| 芳纶及复合材料
| 1
| 18
| 2
| 考查
| 宋西全高工
|
D09qg003
| 氨纶及复合材料
| 1
| 18
| 2
| 考查
| 马千里高工
|
D09qg004
|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 1
| 18
| 2
| 考查
| 陈厚教授
|
D09qg005
| 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
| 2
| 36
| 2
| 考查
| 纪春暖教授
|
D09qg006
| 磁性物理与磁性材料
| 2
| 36
| 2
| 考查
| 张升晓副教授
|
D09qg007
| 材料工程前沿
| 2
| 36
| 2
| 考查
| 曲荣君教授等
|
D09qg008
| 材料表面与界面
| 2
| 36
| 2
| 考查
| 乔青安副教授
|
D09qg009
| 智能材料
| 2
| 36
| 2
| 考查
| 李桂英副教授
刘训恿副教授
|
D0900022
| 生物材料
| 2
| 36
| 2
| 考查
| 徐慧副教授
|
D09qg010
| 材料制备新技术
| 2
| 36
| 2
| 考查
| 杨正龙副教授
|
D09qg011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2
| 36
| 2
| 考查
| 杨丽霞副教授
|
专业
实践
| B09qg005
| 生产见习
| 4
| 不少于1年
| 考查
| 实践指导组
|
B09qg006
| 生产实习
| 4
|
补
修
课
| E0900004
| 材料化学
|
| —
|
| 考试
| 殷平教授
|
E0900007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
|
| 考试
| 孙昌梅教授
|
E0900006
| 无机化学
|
| —
|
| 考试
| 高善民教授
|
E0900213
| 物理化学
|
| —
|
| 考试
| 乔青安副教授
|
主要参考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序号
| 名 称
|
1
| 张钧林,严彪等编著.材料科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2
| 郭洪伟主编.现代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3
| 史鸿鑫,王农跃等编著.化学功能材料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4
| 徐如人,庞文琴主编.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5
| 于文斌,程南璞,物安如主编,材料制备技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6
| 徐如人,庞文琴等著.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
7
| 张立德,牟季美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
|
8
| 吴刚主编.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9
| 曹茂盛主编.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
10
| 刘海涛,杨郦主编.无机材料合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11
| 左演声,陈文哲等编著.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
12
| 阎子峰编著.纳米催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13
| 吴越著.催化化学.科学出版社,1998
|
14
| 黄文强主编.吸附分离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15
| 柯扬船主编.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16
| 李云雁主编.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
17
| 朱诚身主编.聚合物结构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
18
| 陈厚主编.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
19
| Manuel Aguilar,Jose Luis Cortina, Solvent Extraction and Liquid Membrannes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New Materia.Taylor & Francis Group,LLC,2008
|
20
|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主办
|
21
| 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
|
22
| 材料研究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
|
23
| 功能材料,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主办
|
24
| 离子交换与吸附,南开大学主办
|
25
|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6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27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28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
29
| Advanced Materials,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
30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
31
| Hydrometallurgy, Elsevier
|
32
|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Elsev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