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负责人:
曲荣君鲁东大学副校长 教授
陈厚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院长教授
项目负责人:
刘军深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教授
刘希光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副院长 教授
于兆玲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党总支副书记
成员:
蒙延峰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副院长 副教授
李桂英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 副教授
殷平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教授
徐强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副教授
乔青安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 副教授
刘刚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副教授
张江鲁东大学大发365体育投注副教授
一、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新材料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历来倍受科研与产业界人士的重视,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原料易得、适于现代化高效益生产,诸如: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树脂、特种橡胶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均呈发展趋势。而材料的复合、改性、高分子合金和通用塑料的工程化、工程材料和特种材料的功能化、高性能化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等等,已成为当今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发展热点,其中许多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等均属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范畴,因而近年来高分子材料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和高分子反应工程等学科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开发出一批体现我国科研与产业化水平和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及生产技术。这些材料有满足国防需要的离子交换树脂和高分子粘结剂,有已产业化的催化顺丁橡胶、辐照交联热收缩高分子材料及超细旦聚丙烯纤维,有已出口的SBS热塑弹性体工业化生产技术和聚丙烯工业化生产用N型催化剂,还有已在境外实施的稀土催化异戊橡胶等。我国是高分子材料的大国,年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但还不是强国。与世界上高分子材料的工程和技术相比,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材料技术太少,特别在新型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改性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与工业化过程等领域则尤为薄弱,亟需培养大批掌握较宽高分子材料知识面的本科层次的技术人才,充实相关企业与科研活动中,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加工成型、回收应用、扩大生产及加强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的科技进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在国内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橡胶行业有烟威地区的玲珑、成山、三角轮胎以及青岛橡胶二厂等,纤维行业有烟台地区泰和新材的氨纶、芳纶以及华润锦纶、济南正昊新材料(涤纶)和淄博腈纶厂等,塑料行业有道恩化学,弹性体有烟台万华聚氨酯等,上述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产能在全国同行中都占有主要地位。良好的产业基础对该项目建设提供了必要性,同时也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专业基础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现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始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5门,省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本专业依托于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骨干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等价值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重视应用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32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6项,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9项,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本专业强化学生应用型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山东省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大赛中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有5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结合地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本专业围绕新型高分子材料领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遍布山东省及全国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行业,在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三)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的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2.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还存在学科体系痕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力度有待提高;
3.校内实验实训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和补充;
4.师资力量尚不能完全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需要;
5.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为企业提供研发、技改、咨询、培训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多年积累的新材料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融入到专业建设中,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功能,持续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高分子材料行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保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工程师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进行聚合物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坚持“优化基础和专业方向设置、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原则,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合培养的机制,健全相关的联合培养制度,完善和优化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自编特色教材1-2部。计划每年招生120人左右,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专任教师专业化、兼职教师职业化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培养2名具有专业组织和设计能力,站在专业前沿,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高,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最新技术动态的专业带头人;每年引进2-3名具有较强实践背景的优秀人才;选派2-3名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合作;聘请2-3名高水平应用型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到教学环节。
3.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巩固现有校企合作基地,与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鲁东大学-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研究院,探索实施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深化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强化应用性、开发性研究,逐步提高应用型课题的承载能力,提高应用型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争取重大应用型项目的突破,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新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车间、高分子材料合成实训车间、高分子材料表征与分析测试实训车间,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新建成6个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面向区域内高分子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完成100人次/年的社会培训任务。
6.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依托优质教学资源,通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带动材料化学、化学等专业的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聘请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相关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共同研究制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优化基础和专业方向设置、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原则,以应用能力培养平台为切入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地方、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设一批特色课程。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对人才规格和标准的要求,加强课程整合,形成“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强化高分子科学与工程课程群建设,会同企业专家、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实施《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与成型工艺》两门“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带动并优化《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
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入手,增加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企事业单位一线需求,逐年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和科研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每年选派学生到合作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实训、就业紧密结合,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
针对目前能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课教材比较缺乏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并会同企业技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紧贴高分子材料生产与应用流程的特色教材1-2部。
表3-1-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4
| 1
| 1
| 6
| 4
|
|
| 4
| 10
| 2.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
| 4
| 7
| 4
| 15
| 1
| 11
| 8
| 20
| 35
| 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 4
| 6
| 4
| 14
| 2
| 9
| 7
| 18
| 32
| 4.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3
| 1
| 1
| 5
| 3
|
|
| 3
| 8
| 小计
| 15
| 15
| 10
| 40
| 10
| 20
| 15
| 45
| 85
|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从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引进或聘请1名,从专业教师中选拔培养1名的方式,打造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期内培养2名具有专业组织和设计能力,站在专业前沿,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高,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最新技术动态的专业带头人。
通过引进或参加企业技术攻关、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合作等多种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引进2-3名具有较强实践背景的优秀人才;选派2-3名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研发,把企业的生产以及技术改进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师到企业指导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得到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提升,使教师个体由专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满足经济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加大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每年聘请2-3名高水平应用型兼职教师深度参与到教学环节,通过“校企互通”方式,打造一批既掌握现代高分子材料生产技能又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兼职教师队伍。
表3-2-1师资队伍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9
| 12
| 15
| 36
| 12
| 15
| 10
| 37
| 73
| 2.专业带头人培养
| 5
| 9
| 7
| 21
| 10
| 7
| 4
| 21
| 42
| 3.兼职教师建设
| 5
| 7
| 6
| 18
| 6
| 8
| 6
| 20
| 38
| 小计
| 19
| 28
| 28
| 75
| 28
| 30
| 20
| 78
| 153
|
(三)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强化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开展应用性与开发性研究,逐步提高应用型课题的承载能力,提高应用型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争取重大应用型项目的突破。激发教师从事应用性与开发性研究的积极性,强化应用性与开发性研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更多地吸纳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应用性与开发性课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参加老师的应用性与开发性科研工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表3-3-1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合作制度建设
| 7
| 2
| 1
| 10
| 10
|
|
| 10
| 20
| 2.合作机制建设
| 4
| 2
| 1
| 7
| 12
|
|
| 12
| 19
| 小计
| 11
| 4
| 2
| 17
| 22
|
|
| 22
| 39
|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新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车间、高分子材料合成实训车间、高分子材料表征与分析测试实训车间等校内实训基地,将其建设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采购全自动塑料气压热成型机、万能制样机、静电纺丝、哈克转矩流变仪等设备。
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动机制,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巩固原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延长实习实训时间,逐步实现顶岗实习,新建成6个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满足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将真实的工作环境与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结合起来。
按照行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反馈,会同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制定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将课堂搬进企业现场教学,由企业提供实习条件,保证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的质量。
表3-4-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车间
|
|
|
|
| 50
| 20
| 20
| 90
| 90
| 2.高分子材料合成实训车间
|
|
|
|
| 12
|
| 10
| 22
| 22
| 3.高分子材料表征与分析测试实训车间
|
|
|
|
|
| 45
| 35
| 80
| 80
| 4.校外实训基地及制度建设
| 5
| 1
|
| 6
| 8
|
|
| 8
| 14
| 小计
| 5
| 1
|
| 6
| 70
| 65
| 65
| 200
| 206
|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探索出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培训项目和运行机制,实现为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扩大和增强社会服务和交流功能。
表3-5-1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
| 6
| 10
| 8
| 24
| 2
| 6
| 7
| 15
| 39
| 2.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
| 4
| 5
| 6
| 15
| 3
| 9
| 8
| 20
| 35
| 小计
| 10
| 15
| 14
| 39
| 5
| 15
| 15
| 35
| 74
|
(六)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建成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能为相关的材料化学、化学等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承担的某些实训、生产项目可直接用于材料化学、化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并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表3-6-1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建设
内容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2013
年度
| 2014
年度
| 2015
年度
| 小计
| 1.材料化学、化学专业
| 6
| 4
| 3
| 13
| 2
| 6
| 2
| 10
| 23
| 2.全省、全国同类专业
| 4
| 3
| 3
| 10
| 3
| 4
| 3
| 10
| 20
| 小计
| 10
| 7
| 6
| 23
| 5
| 10
| 5
| 20
| 43
|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
(一)资金预算
建设经费主要依靠省财政专项200万元和学校配套400万元,共600万元。具体资金预算如表所示。
表4-1-1建设资金预算及来源单位:万元
项目
| 省财政投入
| 学校投入
| 合计
|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 40
| 45
| 85
| 师资队伍建设
| 75
| 78
| 153
| 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 17
| 22
| 39
|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 6
| 200
| 206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39
| 35
| 74
| 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
| 23
| 20
| 43
| 合计
| 200
| 400
| 600
|
(二)预期效益
1.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校企联动、交叉抵补、互惠互利和有效使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3.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成高分子科学与工程课程群,出版特色教材1-2部。
4.新建成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聘任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
6.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及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院长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作为项目负责人,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层层分解,将每项建设任务分解到教学周、每项教学任务落实到责任人,使人人肩上有任务,实行专人负责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及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对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成立办公室,保障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对各个建设项目内容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保证措施,使建设项目的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师队伍与实验实训条件保障
强化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专业建设。积极运用建设资金、场地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企业投入技术、资金、设备,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保障教师教学、科研工作。
(三)实施项目过程监控
进行项目分解,确定项目监控点与监控标准,实施项目责任制,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学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订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落实责任制
|